答案是:不要打扰他!
惊不惊喜!意不意外!答案竟然这么简单。 而且我在写这个话题的时候,捂住答案问了下S先森,他说“别打扰他啊”,掀开我的答案,我俩相视而笑。今天我会分享下芝麻在各种情况下的专注时间,探讨下专注的标准,以及保护孩子专注力的方法。
读绘本:5秒-2分钟
芝麻读绘本,一般分几种情况:
吃饭:15秒-5分钟
喜欢吃的:火龙果、西瓜、酸奶、面条,能吃3分钟;
不喜欢吃:张嘴的机会都不给;
饿的时候:狼吞虎咽,5分钟没问题。
吃什么都满脸花
喝汤大神:什么汤都要喝
上下楼梯:3-10分钟
17个月左右,不定期的就想爬楼梯。有时候去取快递,那儿的楼梯有10节吧,一般要爬五六个来回。有时候哪个楼梯没有下爽,得再爬回去下几次。 有时候电梯坐到家门口,却要爬楼梯下去再上来。 反正就是看心情!
挖土、挖沙、扔石头等户外:10分钟起,最高半小时
这个我最服了。 每次挖沙、挖土、扔石头都是最少10分钟, 低于10分钟,跟他说走,充耳不闻。
其实我们回忆下,宝宝从小到大特别努力、认真做一件事情,那时候他就是专注的。他还是婴儿的时候,盯着天花板看,盯着妈妈的脸,盯着小狗,都是专注的呀。他逐渐练习吃手、吃脚、爬行,都是专注的呀。1岁以后会走动了,他坚持练习走路、爬楼梯、扔石头、玩沙子,也都是专注的呀。
石头专业户
挖土小达人
所以,我们为什么会有宝宝不够专注的印象呢? 甚至我在幼儿园的亲子体验课上,芝麻基本不听老师说什么,到处游荡时,我也会突然冒出来“看来专注力还是不够啊”的念头。
宝宝不够专注,或者宝宝有时候不够专注,到底是为什么呢?
我和S先森探讨了一下,我们觉得,是 家长评判专注的标准 得出了 “宝宝不够专注”的结论。 而这个标准,通常是家长自己的标准,而不是孩子成长的标准。
通常,家长对专注会有刻板印象:
而孩子成长的标准是怎样的呢?
而我们该以大人的标准,还是孩子的标准来看待专注呢?
当然是孩子咯! 我们生命的基因里都写进去了,0-6岁,人就应该专注于探索世界,发展自我。 而我们家长应该提供的帮助,是保护这个阶段孩子的好奇心、探索的欲望、成长的本能,从而让他将来保持住想象力、好奇心,发展出我们理想中的“专注力”。
而家长一般“感觉”孩子不够“专注”,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超越他的能力了。 我还特意找了找各年龄孩子专注时间。 发现了两种说法:
1.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旗下的SCALE组织,曾经发表过一个孩子的专注力时间公式:Attention span for learning = Chronological age +1
孩子专注学习的时间=生理年龄+1
比如2岁的孩子,专注学习的平均时间为3分钟。
2. 不知出处的0-6岁孩子专注时长
不管是哪种说法,我们都会发现,2岁左右的孩子,专注时间也就3-7分钟。2岁以内更是没法按照大人的思维来走,能有1-2分钟的专注就不错了。这点时间可根本不够讲一个绘本的。
所以,其实没有培养宝宝专注力一说。 宝宝天生就有能力专注。 我们需要的是保护他们的专注力。
不过,我们再回忆一下,当孩子专注于成长的时候,我们大人一般会怎么打扰呢?
这些打扰宝宝的事情,不好意思,我都干过。没什么自责的,我们都是不完美的父母,所以才需要持续学习呀,哈哈~最近,我总结了两套保护方法:
家长放松,创造由孩子引导的自由环境
先分享个例子。 周末,我们带着芝麻,和他的小车车、挖土工具、雨靴各种装备,下楼遛弯。 到了楼下,我想着才9点钟,要不去附近的公园吧。 于是乎,风轻云淡太阳晒,车少人少芝麻跑。
全程,他想做什么,完全由他引导。想去哪里都行,去不去景色好的地方都不要紧。起初我们在阴凉的树丛停下来玩,可是那里有人唱卡拉ok,芝麻捂住了耳朵。我们想他可能不喜欢这里,那就换个地方吧。最终在太阳下走了许久,到了另一处人烟稀少的地方。 如果单纯是大人的散步,我才不会在那个地方称不上景色的地方停留呢!没办法,谁让今天宝宝做主呢!
他有段时间还非要脱鞋子,光脚走了一会儿。 我虽然嘴上碎碎念着光脚脚脏啊,却没能真正的阻止他,只能在心里愤愤地想 “哼,傻胖子”。
他跑了一会儿,要求抱了一会儿,挖土10分钟,练习骑车下台阶20分钟,雨靴没用上,在安全座椅里搞怪十几分钟,度过了自由开心的2小时。
这就是我说的,家长放松,不要带任何目的性,帮宝宝背好他的工具们就好。剩下的由宝宝做主,去玩什么。 玩的时候也不用使劲鼓励或者阻止,陪着他、看着他就好。 比如玩土的时候,我跟宝宝都是席地而坐,爸爸蹲着。我和爸爸一个用树枝,一个用爬犁铲土,宝宝用铲子把土装进桶里,装几下再倒出来。就这么反反复复玩了10分钟。
适用场景:宝宝吃东西、玩水/沙/土、自己探索某些东西(鞋、脚、纸、遥控器)等。
适用条件:家长有精力和时间,能够给予孩子空间去探索。
10个月,体验纸的味、触,用时3-5分钟
17个月去海边,推车走了700m,用时20分钟
日常生活:观察、判断、陈述规则、静默支持
适用场景:日常生活里,家长带娃时,有目的性地要做一件事,比如取快递,或者到时间要回家做饭了。
但是宝宝随时都可能停下来,专注于自己的世界。 这时候我有四个关键词的建议:
1. 观察: 当宝宝停下来的时候, 观察他想干嘛,可能会干多久。 比如有一天我们取完快递, 我观察到宝宝退回到上一级台阶。 我知道他可能想练习爬楼梯了,一般重复最多10次,可能就够了。
2. 判断: 判断自己的时间是否足够。 如果足够,就随着他去,如果不够就温和地抱起他走掉。
3. 陈述规则:如果决定了陪他一会儿。你可以告诉他一个规则,约定多久以后要离开。比如再爬三次,或者再玩10分钟,当妈妈说下次说回家的时候,要回家。 他虽然没有时间观念,可你要强调规则。
4. 静默支持:在你的规则时间内, 由他引导你,他需要你的支持,你再支持他。不需要的时候,在旁边默默陪同就好了。 真的没有必要一直鼓励,宝宝你做的真好啊,之类的。
当步骤2你决定立即就得离开,或者第4步时间到了,要离开时,宝宝哭闹不想走。解释两遍因为什么原因,我们现在要离开了,允许他与环境告别,引导他说拜拜,下次再来。 然后温和地抱起他走掉。 哭就趴你怀里哭吧,可规则就是规则咯。
值得注意的是,保护孩子的专注力,并不意味着,我们所有事情都需要由孩子来引导,那样的话就变成“孩子赢-家长输”的局面了。 我们在一起生活,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需求,只有当每个人的需求都有被照顾的时候,个体才可能萌发出满足他人需求的愿望。 所以家长也没必要因为想保护专注力,变得畏手畏脚。这可能涉及到另一个话题,如何与孩子形成共赢的亲子关系,我们以后再分享吧~
最后,强烈建议,父母每周至少抽出2个小时,全身心地陪伴,创造孩子的自由专注空间。相信时间久了,你们都会很期待这悠然自得的2小时呢!